編者按
為不斷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以下簡稱“十項準則”)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廣大教師踐行職業行為準則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特推出師德教育之警示案例專欄,通過梳理教育部公開曝光的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以案明理,以案釋規,幫助大家更加準確地理解把握“十項準則”,樹牢師德規范,堅守行為底線,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
警示案例
案例一:
某高校教師張某某要求學生從事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事宜問題。2019年,張某某多次要求研究生為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從事運送貨物、分裝溶劑、擔任客服、處理財務等工作,且在日常指導學生過程中方式方法不當、簡單粗暴,有辱罵侮辱學生的言行。
? ? ? ? ?案例二:
?
? ? ?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謝某某學術不端問題。謝某某通過網絡聯系中介公司對其擬投稿論文進行潤色和論文代投。2020年2月,因內容與別的期刊論文內容重復、虛構通訊作者等原因,該論文被編輯部撤稿。
? ? ? ? ?案例分析
由上述2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
案例一當中,張某某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第五項規定。
案例二當中,謝某某的行為違反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第七項規定。
處分結果
案例一:
根據《教師資格條例》《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給予張某某取消研究生導師資格、撤銷專業技術職務、解除人事聘用合同的處理;撤銷其教師資格,收繳教師資格證書,將其列入教師資格限制庫,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教師資格。
根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給予謝某某降低崗位(職稱)等級處分,取消研究生導師資格,取消其在評獎評優、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崗位聘用、工資晉級、干部選任、申報人才計劃、申報科研項目等方面的資格,追回其利用被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獎勵。其所在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向學校黨委作出檢討。
上述師德違規問題的涉事教師和從教人員,都受到嚴肅處理。這反映出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重要部署下,各地各校深入落實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對師德違規問題“零容忍”的堅決態度。同時,也反映出當前仍有極個別教師在思想上、行為上缺乏對紀律和準則的敬畏,頂風違紀,受到嚴肅處理,教訓極為深刻。廣大教師要引以為戒,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切實增強遵守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不斷涵養高尚師德,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反思與領悟
讓學術造假無處遁形,還高校一片清風正氣
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小華在會上表示,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始終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頭等大事。教育部將加大對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問題的查處和通報。對師德失范行為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教師,依法依規撤銷教師資格,清除出教師隊伍,實行教育全行業禁入。
近年來,高校教師的學術造假新聞頻頻見諸媒體,如果任由造假、抄襲、剽竊等各種學術劣行肆無忌憚,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一所高校都可能遭遇這樣的夢魘。而更深層次來講,沒有純凈的學術環境,如何培養杰出的人才?如何奠定科技的大廈?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學術造假不僅阻礙了學術進步,影響了學校聲譽,而且破壞了學界生態,敗壞了社會風氣,必須下大力氣制止。
學術造假是一種師德失范的行為,屬于學術界的嚴重腐敗現象。網友表示:“學術造假都是為了名和利,這種造假毀了多少學子,為人師表,一定予以嚴懲。”
學術造假背后是師德師風的淪喪。師德師風是教育的“靈魂”,是人民教師的“良心”。教書者必先學高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前不久,教育部制定印發了《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要嚴格違規懲處,治理師德突出問題。對于師德師風,靠自我約束或解除合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健全法律法規才能讓師德師風有所提升。而健全監督舉報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想減少或是杜絕學術造假現象,現階段最易起效的就是加大懲罰力度,不僅被發現者要撤銷職稱和因其取得的一切榮譽,還要計入個人誠信記錄,使這些人在后續的工作和生活中大受影響才行。只有這樣,才能使造假者不敢、不愿、不想學術腐敗,才能令學術造假無處遁形,才能讓學術風氣得以提高。值得慶幸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整治學術腐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們期待加大整治力度,還高校一片清風正氣,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
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講話精神
2014 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和慰問廣大師生時指出,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這一重要論斷豐富了教師的職業發展內涵,為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指明了重要方向。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靈和靈魂的偉大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厚重的職業底色。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豐富情感的鮮活生命,這就需要教師用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教師的仁愛之心,不簡單等同于父母愛子女,這是一種對國家、民族的愛在教師身上的體現,是一種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教師的仁愛之心是以師生相互信賴為基礎的,這種信賴是尊重、理解和關懷。
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真誠地尊重學生。作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成為有用之才。我國傳統教育文化中賦予教師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等優秀教育者的品質,正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教師的這一尊重是把學生看作獨立完整的社會人,因而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進一步而言,教師的尊重還在于學會欣賞學生,這種欣賞不是簡單的賞識,更不是單向的旁觀,而是讓學生在獲得尊重、信任的同時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充分理解學生。老師要充分理解學生的需要,既包括學習的需要、成長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社會化的過程,特別要理解學生具有人格尊嚴的需要。教師充分的理解是師生間對話和溝通的導向,理解的過程就是師生雙方相互探討交流、交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
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寬容地關懷學生。教師的寬容是一種無私的仁愛,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寬容的關懷不是妥協,是教師用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 寬容的關懷不是遷就,是教師施展教育的藝術,在適當的情形下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寬容的關懷不是放縱,是教師自始至終把愛心融化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以關愛的心態分析學生的不足與過錯,進而激勵學生的上進心與志趣,以高度的責任心達到育人的目的。?
“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廣大教師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名學生,促成學生的成長進步; 以仁愛之心開啟每一名學生的心靈之門,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以仁愛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社會的尊重。因為“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