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3年度)》重磅發布。接下來擬精選《報告》中有“溫度·力度·深度”的三個專題16個典型案例,以“每日一案例”形式,生動呈現“一體兩翼五重點”改革成果,展現職教戰線“五金筑基、產教賦能”的硬核擔當!
?
專題
?
一
職教溫度:
從“滿意度90%”到“平凡之光”
閱“成才”:四位職校畢業生何以用技能成就閃耀人生?
案例五:
李偉:用愛點亮夢想之光的“新時代好青年”
?
“為一樁事業嘔心瀝血,為一種夢想矢志不渝。”這是年輕的李偉的座右銘。大愛無疆,12年幫助萬余人,用工匠精神的執著和專注,傳遞愛與溫暖,傳遞世間的美好與善良。
——題記
?
人物簡介:李偉,男,1995年8月生,中共黨員,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現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2017屆畢業生,山東省蒙陰縣青藍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獲“山東省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學生”“沂蒙志愿扶貧計劃先進個人”“臨沂市奮斗之星”“臨沂好人”“臨沂市最美志愿者”“臨沂市最美沂蒙精神傳承人”“蒙陰縣道德模范”“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2023年當選中國共青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
2023年6月19日,當27歲的李偉走進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看到主席臺上方懸掛的“中國共青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時,年輕的李偉心潮彭拜、熱血沸騰,作為一名來自沂蒙老區的代表,李偉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投身公益事業的信念也更加堅如磐石。
在山東省蒙陰縣寧靜而美麗的小縣城里,李偉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大學畢業后,他投筆從戎,部隊轉業后,他回到家鄉創辦了一家企業。企業規模不大,但靠著誠信、努力和勤勞,被他經營得有聲有色。“作為一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時代青年、一名退伍軍人,做企業,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承擔社會責任。”李偉經常會這樣說。于是,在蒙陰這塊有著優秀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上,總能看到一個英姿挺拔、陽光帥氣的大男孩忙忙碌碌進行志愿服務的身影。他是留守兒童最愛的大哥哥,會給他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會給他們送去好看的書包、文具,會告訴他們要有夢想有目標;他是孤寡老人最貼心的孩子“小偉”,會給他們帶去水果、點心,帶他們去社區做體檢,給他們洗衣服、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家長里短;他是大型賽事活動最讓人放心的志愿者負責人“李總”,志愿服務千頭萬緒,他都策劃得有章有法,安排得井井有條,運行得有條不紊,讓每一名志愿者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他是志愿者心中的楷模和榜樣,永遠樂觀積極、面帶微笑,他會耐心傾聽志愿者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他們支持和鼓勵。他的公司,是志愿者最愛去的地方,那里就像一個充滿活力的“加油站”,總能讓他們找到前進的力量,感受到夢想的光芒,使他們在志愿服務的路上走得堅定而自信。
在李偉成長的路上,母校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對他的影響很大,母校的老師是他成長的“引路人”。2014年,李偉從沂蒙老區蒙陰縣第一中學考入了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初到山外,學校琳瑯滿目的社團活動讓李偉目不暇接,他喜歡志愿服務,高中時就和同學們成立了一個“微夢想公益協會”社團,為西部山區貧困孩子捐款捐物,深深地體會了幫助別人的幸福,于是,就和班里的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學校的志愿服務社團。山外的學生活動很多,李偉熱情開朗,各種活動中都能看到李偉跑前跑后的身影。而在與同學越來越多的交流中,李偉發現,很多同學對他的家鄉臨沂的印象還停留在“煎餅小米”“貧窮落后”這些字眼上,有些外省的同學對臨沂幾乎一無所知。李偉是土生土長的蒙陰人,從小就對沂蒙老區的故事耳熟能詳,每次活動,給同學們講“沂蒙六姐妹”、講孟良崮戰役就成了李偉的固定節目,講到最后,李偉總會動情地說:“在我的家鄉,戰爭年代,家家戶戶,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在我家鄉的那片熱土上,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
思政課老師于文龍看著這個熱心而又熱情的學生,很是高興,他找到李偉,興奮地說,“你能不能做一個項目,讓更多人了解臨沂,了解沂蒙精神呢?”李偉有些顧慮,于老師說,“老師來幫你!”就這樣,在于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沂蒙精神百校行”的策劃方案敲定了。這個方案也得到了學校團委和李偉所在學院的大力支持。2016年10月,在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李偉和同學們一起成立了“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服務宣講團,他們想要動員100名臨沂籍大學生,走進全國100所大學,結合所學知識和技能,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他深信,沂蒙精神一定能激勵新時代的大學生珍惜時光、學好知識和本領,以本領之強、技能之強助力國家繁榮富強。
甫一開始,志愿服務宣講團的活動并不順利,先是遇到無人問津的尷尬,繼而是聽講者寥寥的困境。于老師鼓勵他要堅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一起修改演講稿,一起研究如何創新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宣講方式,一起制作紀錄片、拍攝微電影、短視頻。演講稿一遍遍打磨、一遍遍練習,臺上一分鐘、臺下千遍練,李偉用工匠的堅韌與執著,用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讓“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動成為山外學生最喜愛的精品項目。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活動志愿者,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動現場,感受紅色革命文化魅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參加活動深刻理解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沂蒙精神百校行”走出山外,開始在全國各地高校陸續開展活動。2017年,當李偉大學畢業,披上戎裝離開他深愛的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前往山西太原武警部隊服役時,于文龍老師對他說,“李偉,起步很難,但你都堅持下來了,這個項目,你要一直堅持做下去。你一定行!”從2016年開始,先后有500多名沂蒙老區的大學生成為“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者,將沂蒙精神帶到上海、天津等70多個城市的300余所高校,開展600多次活動,10萬余名大學生親臨現場感受八百里沂蒙的波瀾壯闊與感人肺腑。“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動先后入選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全國思想文化工作先進案例選編”等。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一個人做一次志愿服務也不難,難的是堅持志愿服務的初心并一直做下去。”李偉經常對志愿服務的小伙伴們這樣說。從一個懵懂的青蔥少年、到一名揮斥方遒的大學生、到堅定勇敢的武警戰士、再到一名心懷責任感的企業家,李偉的身份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他堅持志愿服務的初心。這些年來,他為災區捐款捐物、資助120余名家庭貧困學生、精準幫扶130多戶老區困難群眾、常年服務400多名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為500多名貧困家庭兒童送去“希望小書包”,他先后組織了1000多場志愿服務活動,為15000多名當地群眾提供疫情期間的服務。
李偉深知,是沂蒙這片紅色的土地滋養了他,是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為他提供了更大的人生舞臺,他把母校“腳踏實地,放眼世界”的校訓牢牢記在心頭,在志愿服務和紅色文化中汲取著人文精神、道德價值、為人智慧的豐厚養分。今天,扎根蒙陰,服務蒙陰,做一個誠實守信、擔當奉獻的企業家,服務美好家鄉建設是他新的理想和追求。“志愿服務讓我認識了人性的美好、家鄉人民的偉大。志愿服務,我會一直做下去!”李偉堅定地說。
【點評】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思政課教師于文龍:李偉同學從16歲開始志愿服務,12年來始終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作為自己崇高的信仰,風雨兼程,無怨無悔。在我校“腳踏實地、放眼世界”校訓的激勵下,他在校期間發起了“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服務活動,畢業后,無論身份怎么變化,都堅守志愿服務的初心。這幾年,“沂蒙精神百校行”先后走進全國300多所高校,開展了600余場宣講,讓全國十萬多名大學生深切感受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畢業后回到蒙陰縣家鄉的李偉,一如既往地進行著他所熱愛的公益服務事業,扶貧助弱、捐款捐物、義務獻血、幫助孤寡老人,用博大的愛心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