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共中央統戰部“統戰新語”)
????背景導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愛國統一戰線
????(2002年11月—2012年11月)
????以黨的十六大召開為標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統一戰線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推動統一戰線形成團結、穩定、開拓、活躍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頒布《反分裂國家法》
????2000年民進黨上臺后,頑固堅持“臺獨”立場,推行“法理臺獨”“入聯公投”等分裂活動,將兩岸關系推向危險的邊緣。中共中央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堅定反“臺獨”、反分裂,一如既往地推進兩岸關系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2002年10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宣示了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盡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強調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再次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統一的誠意和善意,對于打破兩岸政治僵局、重開兩岸對話與談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03年3月,胡錦濤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就做好新形勢下對臺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這部法律緊緊圍繞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這個主題,把黨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宣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反對“臺獨”、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對“臺獨”分裂勢力產生了震懾作用,也使國際社會認識到“臺獨”分裂活動的嚴重危險性,壓縮了“臺獨”國際空間。同時,大陸持續釋出對臺惠民政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爭取臺灣民心,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民意基礎。
????開啟兩岸政黨交流
????黨中央提出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戰略新思維,有力地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發展。2005年兩岸政黨之間的交流邁出了關鍵性一步。3月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開啟“破冰之旅”;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開啟“和平之旅”;5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開啟“搭橋之旅”;7月新黨主席郁慕明訪問大陸,開啟“民族之旅”。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分別同他們會見、會談,達成了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系發展等共識,加強了兩岸反“臺獨”活動的力量。
????胡錦濤總書記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是時隔60年后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歷史性握手,會談后雙方共同發布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五項“共同愿景”,提出: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協商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
????推動兩岸關系發展
????2006年4月,胡錦濤正式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系發展主題的論斷。這一重要主張,2007年正式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成為對臺工作指導思想和方針。2008年3月,民進黨“臺獨”政權終結,“法理臺獨”被有效遏制,反分裂、反“臺獨”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兩岸關系走出“高危期”,迎來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難得機遇。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系形勢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胡錦濤又及時指出,國共兩黨應共同努力,積極落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愿景。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戰略思想,提出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一、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二、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三、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四、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五、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六、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這六點意見成為新時期指導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兩岸關系不斷朝著和平發展方向邁進。國共兩黨自2006年建立黨際溝通平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每年舉辦一屆。論壇達成的共識業已成為兩岸制定政策的重要參考,對兩岸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2008年6月,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正式恢復了中斷近10年的協商談判,先后簽署了15項協議,達成了兩項共識,解決了一系列兩岸交往合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在大陸積極推動、島內各界長期努力下,2008年12月,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最終實現。
????擴大兩岸經濟交流
????隨著“大三通”的實現,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層次顯著提升。2009年11月16日兩岸正式簽署金融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MOU),為開拓金融領域的實質性合作奠定了基礎。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兩岸攜手推進產業合作“搭橋計劃”,加快了兩岸產業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為共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2010年6月,兩岸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就增進雙方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達成了框架性協議,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步入了正常化、制度化和機制化的軌道。2011年1月6日,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構建了兩岸經貿領域制度化協商的新平臺,啟動了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機制。這對保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勢頭、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2012年7月,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哈爾濱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出席論壇。賈慶林在講話中指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已成功舉辦八屆,每一屆都辦出了鮮明特色,取得了豐碩成果,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兩岸關系發展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政策先導作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順應民心、合乎時勢,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兩黨兩岸雙方都擔負著鞏固發展兩岸關系的重大責任,應當作出更加積極的努力。吳伯雄表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來之不易,應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兩岸人員往來呈現快速增長、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勢頭。2008年7月18日以后,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旅游不斷增加,截至2011年5月31日,總人數累計達到234萬人次,其中2010年達到122萬人次,2011年1至5月達到52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旅游,在促進兩岸旅游業共同發展、增進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