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黨的百年征程譜寫出一個充滿浩然正氣的精神譜系,構筑起一個個鮮明生動的精神坐標。其中,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因此,用好這一鮮活精神素材,上好這堂思政大課,將其運用到青年一代的人格塑造中,對完善人格發展,有效激勵其投身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抗疫精神深化青年對黨的信仰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回顧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無不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秉持強大的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的初心與使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偉大成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為青年一代認識、理解、認同中國共產黨開辟了全新視角,提供了鮮活證明。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青年既是這一新時代的見證者,也是這個時代的建設者和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青年一代首先要在思想上堅定理想信念,從抗疫精神中領會、感悟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從抗疫實踐中不斷深化對黨所堅持的“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價值理念的理解,并不斷深化為指導自身實踐的價值準繩。
抗疫精神鑄就青年的擔當與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講道:“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抗疫精神,就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因此,青年一代對于抗疫精神的理解和弘揚,是深化對于中國精神認知的關鍵一步,也是深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歷史實踐的關鍵一步。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時期作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期,青年人對于自身責任與使命的認知,充分影響著他們的發展與民族的未來。將抗疫精神作用于提升青年群體的自我認知,在于不斷促使其秉持在疫情大考中所表現出的勇于擔當的責任感與報效祖國的信念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力量。始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根基,將時代的需要與自身的發展結合起來,努力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任,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抗疫精神激發青年強大信念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就是指人對自己、他人乃至社會需要的滿足。人的價值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社會價值,其二是人的自我價值。具體地說,就是人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潛能,不斷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把人的社會價值確定為貢獻,是馬克思主義在對人與社會互助關系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的社會價值本質的正確揭示。
在抗疫實踐中所涌現出的英雄,正是以他們杰出的社會貢獻,影響著青年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再定義。無論是我們看得到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人民英雄”張定宇、陳薇,還是無數個我們未曾知曉姓名的志愿者們,他們挺身而出,奮戰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用最質樸的愛國敬業情懷,詮釋了將“小我”融入“大我”的真諦,給青年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和共鳴,為其自我價值的實現樹立了崇高的榜樣。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成長成才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方向,明確了廣大青年追逐夢想的歷史擔當。要讓抗疫精神激發自己對崇高理想信念的需求,努力練就過硬本領,將自身的發展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結合起來,在榜樣的引領之下,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抗疫精神激勵青年弘揚家國情懷
抗疫精神對青年角色轉變的意義,在于每一個平凡的青年都在抗疫這場偉大的斗爭中通過角色的磨煉不斷成長,也讓一個個平凡青年認識到了角色帶給他們的使命和責任。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我”,都是被寄予希望的別人眼中的“她或他”,就是在這樣的相互認知、相互交往中,青年的榮譽感、責任感被激發出來,出色地完成了崗位賦予他們的使命,盡職地完成了國家賦予他們的職責,成功地完成了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
隨著“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抗疫精神也喚醒了每一個青年重視集體利益、強調個人責任、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讓人與人之間從親子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轉變成為14億中國人民舉國同心、舍生忘死的共同體關系,最終鑄就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防線。對于青年而言,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弘揚抗疫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始終著眼于大局,協調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始終將個人利益融于國家利益之中,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鉆研自身專業技能,真正做到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
抗疫精神樹立青年道德標準
明大德,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明確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立志投身于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民族復興奮斗目標的家國情懷。自疫情暴發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表現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定信念和信心,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這種強大的家國情懷激勵著各個領域的青年群體積極參與抗擊疫情。學習偉大抗疫精神,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不斷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向縱深發展,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抗疫故事讓青年群體理解“明大德”的本質內涵,使青年“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此不斷提升品德的自覺性、主動性,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錘煉堅強的黨性。
守公德,樹立責任意識、培養擔當精神。積極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循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在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醫療、科研、建筑、運輸等各行業的“逆行者”奔赴一線,無論是科研攻關的一線人員,還是“火神山”“雷神山”的建筑工人,他們都以其迎難而上的責任意識表現出超高的職業道德。與此同時,社會公德也在“最美逆行者”的激勵下不斷得以強化,人民群眾團結互助、同心協力的擔當精神,無不體現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風氣。因此,抗疫精神的弘揚,使青年群體能夠不斷深化對于自身職業與社會責任的認知。“職業不分高低貴賤”,青年一代始終要個人利益融匯于國家利益之中,做好本職工作,使社會進步在每個人的“公德”守護中得以平穩前進。
嚴私德,加強素質修養,嚴以修身律己。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嚴于律己,慎微慎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世界形勢復雜多變,在此時局之下,各類思潮也圍繞著疫情展開交鋒,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及自由貿易主義等抬頭。在這種形勢之下,青年一代要充分認識中國秉持“命運與共”的精神,用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鑄就出道德新高度,充分展示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要把穩道德認知,從自身出發,做中國形象的傳播者。
青年人格塑造非一日之功,青年的認知能力、行為動機、人際交往、信仰和道德之建設也絕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進程中,青年一代被賦予了偉大的時代使命。而抗疫精神就是一次全方位洗禮,重塑青年一代之人格。100多年前,梁啟超為探尋改造國民性提出了“塑造健全人格”之法;如今,偉大的抗疫精神也為塑造青年之人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作者:王傲霜 鄭晨曦?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