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
杜琳校長參加山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
- 作者:
- 來源:
- 時間:2024-01-23
1月22日上午,山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山東會堂隆重開幕。來自全省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人大代表,肩負全省人民重托,會聚一堂,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
與會期間,省人大代表、校長杜琳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履職熱情,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各項報告,嚴格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深入思考、踴躍發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積極建言獻策。
在小組討論中,杜琳圍繞周乃翔省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暢談心得體會并結合實際謀劃發展方向。她談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許多攻堅克難的思路、應對風險的對策和補短破障的舉措,讓大家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擔當和勇氣。去年在多重挑戰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尤為可貴,更增添了我們的信心。她表示,將貫徹落實好“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總要求,更加積極主動作為,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維、發展的辦法解決困難和問題,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作為全國首批職業技術大學,學校將緊緊圍繞省市“十強”產業、新興產業,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助力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同時,也要用好市委市政府給出的好政策,集聚高端人才,助力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
經過前期深入調研,結合山東省實際,她圍繞國際產教融合和非遺國際傳播提交了2項建議。
在《關于加強支持職業院校深度參與國際產教融合 服務企業“走出去”的建議》中,杜琳指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不僅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中外了解互信、提升教育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窗口,也成為聯結中外、溝通世界的重要紐帶,服務教育外交的戰略外交資源,更將成為加強自主創新、突破產業瓶頸、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陣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及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升級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意見》及山東省教育廳發布的《關于實施職業教育海外“班·墨學院”建設計劃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均提出,職業教育必須“教隨產出、產教同行”,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為貫徹落實好國家要求,她建議組建推動國際產教融合工作機構,構建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國際產教融合規劃與統籌,探索構建省域國際產教融合信息服務機制;加強開展“外語+”“中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加強來華留學生語言和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加大“語言+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組建區域性職業教育國際產教融合聯盟,打造服務和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橋梁。
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的建議》中,杜琳認為,推動非遺“走出去”,走向國際舞臺,彰顯山東非遺的獨特魅力,講好山東故事,是新時代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一項重要工作。圍繞山東省非遺傳播存在傳播主體比較單一、傳播內容不夠豐富、傳播方式缺乏創新、傳播效果不夠理想等現實問題和困難,杜琳建議,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保障機制。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工作信息共享、協作配合、聯動推進;出臺政策“組合拳”支撐,加強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的人才培養、技術支持、法律保護和資金投入。二要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建立完整的文化傳播體系。支持山東省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場所開展國際傳播活動,鼓勵山東省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遺社會組織、非遺企業、非遺志愿者等民間力量參與國際傳播,支持省內高校、科研機構、文化機構、媒體機構等專業機構開展非遺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項目申報、成果展示、學術交流等,啟動山東省“非遺民間力量國際交流示范項目”。三要拓展多維渠道,強化雙向發力。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拓展政府間多邊、雙邊合作渠道,加強山東省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提升我省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影響力。
作為省人大代表,一直以來杜琳都認真履職盡責,多次到高校、企業、鄉村等開展調研,掌握真情況,發現真問題,提出一系列務實可行的高質量建議,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曾榮獲“山東省第二屆優秀省人大代表建議”。作為校長,她帶領學校深入推進國際化辦學戰略,不斷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走深、走實,積極促進國際產教融合,賦能職教出海、企業出海,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她不斷強化工作研究,圍繞國際服務能力提升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2篇,為職業院校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路徑和經驗做法。(黨委宣傳統戰部)